前一篇文章說過,行銷的範圍很廣,不是只有”賣”這件事。

但說到底我們要怎麼解釋它?

我會說…

「就是溝通。」

我們攤開一些常見的行銷工具,如4P、SWOT、AIDA、Persona、STP等..

4P,就是產品(Product)、價格(Price)、通…

等等..,說好的「一般人學行銷」呢?

對,我們先暫時不管那些術語是怎麼回事。

現在你只要知道,把這些東西(術語們)攤開來會發現,一切都會圍繞在「溝通」這件事情上。

在人與人之間,初認識時期,我們多少都會好奇對方..

「幾年次」

「星座是什麼」

「在哪當兵」

「I人還是E人」

「平常玩什麼遊戲、聽什麼音樂」 …等等。

不管你是要追人家,還是單純認識一下,

這些問題的背後,找的就是一種「共鳴」,

然後彼此就會比較好「溝通」(打屁)。

亂問狂追猛問…就是變直男。

彼此認識是0的狀態下,我們會藉由這樣的話題去了解對方,找到可以聊天的內容、猜想對方可能有興趣的話題。

或是,進行篩選…

這個人我不想認識。

行銷也是這樣,知道自己賣誰與不賣誰,同樣重要。

從最源頭開始,透過各種行銷工具, (工具就是一些術語,先不管)

行銷就開始決定要和「誰」溝通,

你可能聽過下面這段文字:

我要賣給,25~35的上班族女性,平常愛打扮​,不生小孩族,喜愛甜點,會去網美店
這個「誰」被定義出來後,

幫這個「誰」打造出最符合她的產品,

用她聽得懂的語言,與她進行各種溝通。

就像電影『穿著prada的惡魔』裡的時尚雜誌《伸展台》主編Miranda,如果你不了解她的個性、行為,那你永遠無法與她共事。

如果你很常聽到TA,像是

「你的T(ㄊ一)A(ㄟ)是誰?」

TA(Target Audience,目標受眾)

定義出「誰」後,就是所謂的,你的TA。

現在你知道什麼是TA了,接下來就是再用其他工具,來和這個TA溝通,訂出類似這樣的東西:

「包裝新穎一點、產品名稱要有趣、價格只能落在XX上下、

不能太常促銷不然感覺會很廉價、開實體店,旁邊一定要有不少公司行號」。

這兩行就是4P裡的,產品(基本資料)、價格(多少適合)、推廣(促銷方案)、通路(在哪賣)

這也是為什麼偏向健康取向的便當,都要叫做XX餐盒一樣,從店名與產品名稱你就能感知到它是健康的,從價格你也知道,果然是健康的餐盒,價格比一般便當貴。

這些店家無時無刻都在告訴你,要跟你溝通一件事。

叫做…

我的食物很健康,我用紫米,不要還可以換地瓜。

如果你要找健康餐、低脂低油、低調味,

同時不必怕水煮沒味道很難吃,

你一定要找我。

行銷人常常在做與思考的就是:

我要怎麼找到要溝通的人?

找到之後我要怎麼跟他溝通他才比較聽得進去?

本篇常常講到的工具,工具就是一種框架的概念,幫助你在一個框架下思考,不會走偏。

就像是,我只講了一句「畫一個圓給我」,

你可能選擇去找紙筆來畫,

B拿鉛筆…甚至畫成素描還有陰影效果,

C拿起噴漆在牆上畫圓,

D可能剛好在拖地,直接沾水在地上畫個圓給我。

現在,我一樣講了「畫一個圓給我」,

但這次我給你工具,一支原子筆+一張A4普通紙。

一樣畫圓給我,而且要一筆完成,

那剛剛的噴漆、素描的畫面就不會出現了。

工具 = 框架,在這個框架下完成這件事,就是工具的用意。

你不會拿螺絲起子去把釘子敲進去,對吧?

前面講到的4P,是行銷最常見的工具之一,

限縮在4個選項裡,把他給我填滿就對了。

不管你是要開店,還是老闆叫你想活動、

貼一篇社群文、增加LINE會員或是做一張簡單的傳單。

行銷就是溝通,這件事不會改變,

差別在於不同階段,有不同的溝通方式,

以及這次的溝通有沒有效而已。

不同階段就像是你在熟人面前,

跟在陌生人面前可能完全不一樣,

溝通方式自然也不一樣。

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,

以後別人問你行銷是什麼,

你就能直接回答:「就是溝通」了。

如果你要應徵行銷相關的工作,哪怕只碰到一點點,80%都會被問,你覺得我們的TA是誰? 為什麼?

其實就是在考驗你有沒有抓TA是誰的能力,

就算沒抓準,也講得出來為什麼,

至少代表你是個有sense的行銷人~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